邪传太阳、阳明,曰汗、曰吐、曰下,邪传少阳惟宜和解,汗、吐、下三法皆在所禁,以其邪在半表半里,而角于躯壳之内界。成无己曰:内热为烦。
当此旺时,故邪不能胜而趋七句切揭音讦腐音府秽于废切少阴肾经,水火之藏,邪伤其经,随人虚实,或从水化以为寒,或从火化以为热。此少阳不解,传入厥阴,阴邪上逆,故呕而头痛也。
伤寒七、八日,身黄色明,小便不利,其腹微满,此里热深也。五、六日邪传少阴之时,若自利不渴,寒在中焦,属太阴也;此自利而渴,为寒在下焦,属少阴也。
吴人驹曰:必脉之沉而细者,若浮大而盛,则风多而湿少,附子须在审之。程应旄曰:少阴病,下利而利自止,则阴寒亦得下袪,而又不致于脱,虽有恶寒蜷卧不善之证,但使手足温者,阳气有挽回之机,故可温而救之也。
岂止焦骨伤筋而已哉!所以更发热而躁烦也。此少阴脉而表反热,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,是表热阳衰也。
所以然者,脉不沉且弱而浮缓,手足不凉而自温,阴得阳以周护则不寒,不寒则不虚,是为脾家实也。此承上条痉病得沉细脉之义,非谓太阳病发热,脉沉细,即名之曰痉病也。